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孫文,台灣人的國父或是中國人的國父?

國父  孫文先生於1912年創建了中華民國,卒於1925年3月12日,1929年6月1日奉安於中國南京紫金山。


國父建立中華民國時,台灣仍被日本統治,當國父奉安於南京中山陵,台灣依舊還在日本的殖民統治勢力下,對國父來說,從生到死,台灣從未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至少在國父建構的中華民國下,台灣對於國父來說,是否只是當作日本的統治地?國父可曾想過把台灣從日本人手中收歸中華民國統治呢?


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當然要懷念建國元勛的辛勤偉大,然而國父對於台灣人而言,多了距離、少了感情,論及當代政治人物對台灣的重要性與影響性,兩蔣勢必比國父來得重要與影響深遠,這是事實,也是中華民國被迫遷移到臺灣的歷史傷懷!


或許對於大中國仍有夢想的中國人,可以抱持中國人的認同情感來懷念國父,也或許是因為教育的深遠影響與潛植意識中的國家認同與歷史觀點,可以讓某些人在歷史上、民族上、個人情感甚至追求統一的中國立場上,一起肅立緬懷國父的偉大。然而歷史殘酷的現實,讓中華民國在1949年以後遷移到台灣發展,兩岸切斷關聯將近四十年後,1987年開放大陸探親,才又拉起中華民國與大陸曾經擁有的相連關係。


對國父這位偉人的冷熱反映與親疏感覺,可以判斷台灣人有多少中國情結,對於自己身為中國人有多少認同,在台灣土地上的任何一個人都可以捫心問問自己,到底我對國父有多熟悉?究竟這位開國元勳在個人印象中有多重要?還是,最後我們只剩下百元紙鈔上的共同印象?


國父創建中華民國時,萬萬沒想到自己辛苦革命、屢敗屢戰、好不容易建立的國家居然淪落到昔日被日本統治的小島上,國父也不會意料到中華民國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甚至被趕出聯合國而受到國際眾多國家不予外交承認。更意外的是現今的中華民國總統,竟然是台澎金馬區區小島就可以選舉出任,幾百萬選票就可以被選舉擔任中華民國的總統!太多意料不到的歷史變化,如果國父還在世,是否會潸然淚下、感慨萬千?


政治上的鬥爭,造成了兩岸各有一個中國,在台灣的中國要歡慶建國百年時,可曾想到國父的中山陵遠在另一個中國,這樣的尷尬局面,恐怕不是一中各表、各說各話可以化解。慶祝建國百年,然而國父陵寢卻在另一個中國的統治下存在,這是反諷,還是無奈?亦或是兩岸互不掀開醜陋的歷史,默默看著此岸遙念彼岸的國父?


孫文先生肯定是中國人的國父,即便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推翻了中華民國,他們對於革命先行者依舊敬意萬分!對整個中國來說,孫文先生就是民主中國的推動者與建立者,沒有他的努力與奉獻,中國的封建制度不會結束,人民的民主意識不會被喚醒,民主制度的建立無法開始,中國的現代化與民主化都該感謝國父的犧牲與奉獻!


中國與台灣的關連,決定了國父如何被台灣人記憶與感念,當我們討論去神化、去政治化看待國父時,可曾想到本土意識與去中國化的角度,將會如何看待國父、詮釋這位建國元勛呢?


對於歷史人物如果缺乏熱情景仰之心,他的豐功偉業也只不過是史書登載、青史流芳之憑弔,元世祖、明太祖、清太祖都是建朝立國的元勳,這些歷史人物與國父相比,是否會少了些許情感連繫呢?如果國父用「外省人」來自稱,或是本省人用「外省人」來看待國父時,恐怕「拼裝的夢想家」不會再是討論重點,當初國父可以用中國人涵蓋各族群,如今面對台灣的族群意識,是否有新的稱謂涵蓋各族群呢?我想國父也會說他是台灣人吧,當一位清朝人可以為了國家認同與建國大業而認同中國人涵蓋各民族,為何今日我們不能用「台灣人」涵蓋各族群呢?五族可以為了中國而共和,台灣的族群難道不能為了這塊土地而共和嗎?


歷史讓中華民國選擇了台北而不是南京來慶祝百年建國紀念,歷史也同時告訴當今的政治人物,國父  孫文先生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個人情感減少很多,只剩下遙遠的感想與教科書上的記憶!「和平、奮鬥、救中國」還能留有多少情操呢?恐怕「救台灣」會有更多共鳴吧!

引用文章國父紀錄片爭議 平路憂:創意團隊不願參與

1 則留言:

  1. 尊重历史,也要尊重现实,蒋介石跑台湾是最后没有办法的选择,三民主义当初国人是认同,但历史不会回到清朝、不会回到原始社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