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
時經營好一個家庭和一份工作所帶來的壓力可能使人殫精竭慮。但是﹐日本發生的重大災難促使我們以全新的視角來看待這種壓力——這場災難導致6000多人失去生命﹐10000多人失蹤﹐遭地震破壞的核反應爐散發出輻射物質﹐食品和紙尿褲等生活必需品嚴重短缺。
Daisuke Wakabayashi/The Wall Street Journal
Mika Endo抱著兩歲大的兒子尋找婆婆的消息。
區震後的圖片說明了一切:父母們在被海嘯夷為平地的家園廢墟上哭泣﹔母親們將蹣跚學步的幼兒裝入背包﹐帶著他們逃離遭受核洩漏影響的地區﹔在疏散中心﹐父
母們與自己的孩子簇擁在一起。而在3月8日﹐在這場毀滅性的仙台大地震發生之前﹐這些父母們可能還在像我們一樣在工作、房子和家庭之間勞碌奔波。
看到這些地震和海嘯的受害者﹐我不禁想知道:當你不知道接下來將發生什麼事情的時候﹐你要如何照顧你的家庭呢?
經
歷過任何生死攸關的災難(即使是規模較小的災難)後﹐一個人對生活的看法可能被徹底改變。在美國發生911恐怖襲擊事件之後﹐我發現很多父母就是如此﹔我
所採訪的每一位父母都表示﹐這一事件改變了他(她)的觀念。每個人都對優先考慮的事項進行了微妙但深遠的調整。許多人一直以來最關注最重視的事項——事
業、地位、金錢以及子女的成績——退居家庭、朋友、社區以及與他人的情感交流這些人類更基本的需求之後。
一
位擔任管理人士的父親告訴我﹐在這個事件發生之前﹐他認為自己的工作很重要。而現在﹐回家擁抱他的孩子變得很重要。另一位與別人共同擁有一家房地產公司的
母親稱﹐她曾經為了一筆有望達成的交易而連續一週工作到深夜﹐並告訴她的三個孩子﹐工作上的緊急需要使她無法擠出更多的時間在家陪伴他們。她說﹐“在
911事件之後﹐所有這些工作方面的憂慮似乎都微不足道。相比之下﹐在每一天的大部分時間內陪伴我的孩子、丈夫和朋友是一件重要得多的事情。”
許多日本家庭無疑也在經歷這種類似的變遷﹐前提是他們能夠幸運地活下來。
作
為一位紙上談兵的心理學家﹐我發現了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著作中包含的深意。他說﹐所有人都有五個層次的需求:首先是食物和水這些生理需求﹔第二是安全需求﹔第三是歸屬感和社交需求﹔第四是認可
和尊重需求﹔第五是自我實現需求。在追求更高的需求之前必須滿足最基本的需求。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慘劇和災難通常會使人們的需求
降低一到兩個層次。當一場災難剝奪了我們的安全感﹐使我們不知道還能否為孩子找到食物和尿布﹐也不知道如何去保護家人的生命免受威脅時﹐那麼這個金字塔上
所有較高層次的需求對我們來說都失去了意義。我們將以全新的眼光、變化的心態和不同的價值觀來看待這個世界。
讀者們﹐日本的災難有沒有給你們優先考慮的事項和價值觀帶來衝擊?在前途未蔔的情況下﹐你們會如何安慰自己的家人呢?
人无近忧,必有远虑,遇什么事,说什么话。而已。灾难谁都不想。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