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日本大地震,讓大家再次看到全球產業既脆弱又強韌的供應鍊。幾個位於地震區的重要產業,立刻停擺、停止報價,全球供應鍊陷入混亂。從石化、汽車到科技產業,無一倖免。
供應鍊是指產業生產與流通過程中,所牽涉到的各類廠商─從原料供應商、生產組裝者、配銷單位到最後零售商,都算是其中一環。早期產業的供應鍊相對單純,彼此有供應關係的廠商不論是所在地區或對象都較單一。但在產業結構日益複雜、全球化引領下,供應鍊日益龐雜、關係更深。
一個終端產品內容動輒數百甚至上千個零組件,供應商來自全球各地。以引領風潮的iphone而言,鴻海固然是最主要的最終產品組裝廠商,但其使用的零組件可不是鴻海生產。從外殼、面板、觸控面板模組、連接器到鏡頭、通信晶片、處理器、基板、石英元件等,這些零組件來自台、美、日、韓等不同廠商。一個環節出問題,打亂供應鍊,產品出貨立刻出問題。
這次日本強震發生在東北的半導體重鎮區,東芝、索尼、富士通、信越化工等許多半導體上游重要廠商都設廠於此。表面上,台灣廠商可因國際其它廠商從日本轉單來台的效應而受惠,但實際上在這條供應鍊上,沒有人可以只受惠不受害。台灣廠商還是可能因半導體上游元件供貨減少甚至中斷,而面臨「接到新單卻難出貨」的窘境。
國際大廠在委外下單時,都會考慮到「分散風險」的因素,不會集中下單給一個廠商。一來避免廠商坐大,大廠最後反被「挾持」;二來預防該廠萬一發生事故時,完全無替代應變空間。不過,這種分散風險只是對個別廠商有效,如果一個生產國家或區域,全部陷入災難而停擺時,就只有乾瞪眼了。
台灣在發生九二一大地震時,竹科半導體廠受創、機台移位,美國股市開市,那斯達克指數以重挫回應。原因就是做為全球科技供應鍊中,最重要的生產、整合者的「台灣公司」,如果生產受影響,產品供應鍊即中斷。
雖然,這條全球供應鍊有其脆弱的一面,但更有其韌性堅強的一面。因為供應鍊是在全球連結起來,當某部分出問題時,大部分情況都可以在一定時間內,改由其它地區的其它廠商取代。原供應鍊中的企業如不能在最短時間內復原、正常供貨,很快就可能被其它國家、其它企業替代。當然,技術特別、競爭利基強者,被替代的可能性越低,能夠「拖」的時間越長,但,大部分企業不具有此近似乎「獨占」的特性,總會有取代者存在。
九二一時,台灣科技廠商雖然受創,但業者很爭氣,在最短時間內復原恢復生產。這次日本大地震對日本企業的後續影響,考驗著這條供應鍊的韌性,更是對日本企業復原能力及產業地位的一次試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