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究竟要不要民主?

網友說,近年台灣一直向下沈淪(going down and down all the time),而中國大陸則持續向上提升。他甚至表示,現在的國民黨裡都是一堆廢物。我對這樣的說法強烈不以為然,因為我認為他講的與事實不符(說台灣一直在沈淪),更重要的是他會誤導可能的發展方向(朝向反民主)。

我在網上花了許多功夫,一個重要的目的是為要維護台灣的民主制,希望大家能深刻體會民主制的可貴。但是,我感覺到許多人對民主制抱持強烈質疑或否定的態度,讓我非常不安。

我堅信民主制最終還是最優秀的政治制度,儘管它確有許多缺點。中共的威權體制現在被大家評價過高,則是非常危險的事。

中國文化有太過務實(practical)的傾向,這種傾向不能直接說是缺點,它甚至是很大的優點,但是,它對情境的反應常是妥協性、保守性的,考慮暫時利益多於長期利益;考慮現實福利多於同時強調真與美。

再者,如果有太強的個人務實性,很可能傷害到集體的真正利益。

我們看傳統社會裡的人的行為,有時候會怨嘆裡面的人因為自私而保守、易向不合理的情境妥協,最後是使整體社會難以進步,難以走向制度合理化。這種問題,現在並未真正消失。

傳統的問題習性與眼前的短視,是中國的危機根源。

過去十年,台灣並沒有什麼好的表現。我倒也承認近乎事實。但是,我希望大家不妨讀一讀史英教授為森林小學的嘗試所做的辯護。

森林小學強調學生是主體,強調尊重學生的自由、自主。這樣的原則,似乎導致森林小學的學生行為容易出現問題。學生功課不怎麼好,也不太守規矩。這種問題,與民主制的問題其實是非常類似的。不過,史英的意思是,讓我們忍耐這些,並且漸進實現人的自主性與自律性。他並且認為,他律會阻礙自律的發展。

史英對於人本教育的期待,究竟能不能有好的結果,我也不知道。問題很複雜。我曾試著討論與他見解的不同。我認為,他律與自律大體是互補、互賴的關係,特別是早期的他律是建立後期自律習性的必要條件。只是,他律的模式也有講究,過於高壓的他律模式,大概會阻礙自律習性的發展。所以,事情很微妙。沒有他律不成,他律過度也不成。

但是,回到關於民主制,關鍵在於:最終,我們要不要學著做自己的主人?這是我們必須要問自己的問題。如果我們同意,決定放棄做自己的主人,就讓別人牽著自己鼻子走吧,只要讓我們有好日子過就行。要不,就看看自己能不能打進最高層,管人而不被人管。

如果中國人是這麼想,那麼,民主就真的不是中國人所要。只要國家富強就好。

不過,且別高興太早。威權的、不民主的國家就能富強嗎?實際上看來,只有極少數特例是這樣,絕大多數的威權國家,實際上是落後、衰弱。中國只是少數特例。而中國晚近的進步,部分是中國人痛定思痛的結果,這表現在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而在這之前,中國已經付出了慘痛的嘗試不同路線的代價。因為付出過慘痛的代價,改革開放政策才得到較多數人的共識。而且大家願意和衷共濟,相忍為國。但是,這種集體共識與大家相忍為國的和諧氣氛(這也是相對的,特別是就中共高層圈而言),究竟能維持多久,也還是問號。

進一步說,改革開放的界線尺度在哪裡?也是個問題。依我之見,會有八九民運,其實部分是由於改革開放政策的鼓勵。而人們事後才知道改革開放是有界線的。而且,一旦超過了界線,是要付出慘烈代價的。

我看到許多中國人因為看到中國有了點成就就非常自豪,我很擔心。我擔心他們是否很快就忘記了之前的痛定思痛,忘記了自己身上其實還有許多會造成侷限的問題習性,而以為中國只要繼續直線向前發展,就會一直好下去。依我的推論,中國持續直線發展是不可能的,任何社會的發展都不會是持續直線性的。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轉折,轉折的程度又如何。

我也想說說台灣。台灣並不是一直在向下沈淪。台灣這些年是有退步,但是,這就像是森林小學讓孩子學習自主的必要經歷的過程,孩子需要經歷trial and error,然後逐漸成長,並且擁有自主性。終極來說,民主制本身仍然是台灣的寶藏,應該極度珍惜。之前我試著用較長的篇幅討論過這個話題。顯然仍然不能打動別人。這裡暫時不再提。我只簡單說,晚近的台灣並不是沒有好的表現。

我試著列出台灣晚近的一些可喜的表現。

依照瑞士洛桑管理學院的國際競爭力評比,台灣去年成績是第八名,相當令人欣慰。

依據IMF與美國CIA的資料顯示,台灣去年(2009年)的總體經濟,排名世界25,GDP總產值約是中國大陸的8%。需知,台灣人口是中國大陸人口的1.7%。

國際貨幣基金(IMF)最新公布的統計顯示,台灣今年依購買力平價(PPP)計算的每人GDP估計達3萬4,743美元,創下新高,並將首度超越日本,幾乎貼近德國水準。

台灣近十年間還曾有以下這些人物的卓越表現:

吳寶春:2010年在法國奪得首屆世界麵包大師賽冠軍
古又文:2009年底贏得美國最大藝術設計機構Gen Art舉辦的指標性國際服裝競賽「前衛設計獎」
吳季剛:2008年獲得國際時裝新興之星獎
張栩:2010年成為日本圍棋大滿貫第二人
陳樹菊:2010年獲得美國時代雜誌選為2010年最有影響力百大人士。
周杰倫:歌手、藝人、音樂創作者
李安:2006年奧斯卡金獎導演、電影展現人道精神
曾雅妮:2010年高球LPGA最有價值球員
盧彥勳:2010年網球大滿貫賽青少年冠軍

其實這樣列出一些人物或事蹟,未必能顯示一種整體成就。但是,我要強調這裡的多元性。台灣人能夠在不同的領域裡有發展,這是民主社會的重要優點所在。民主提供了情境機會,讓他們能在各自的興趣領域裡發揮,並發光發熱。

這裡,我只想再強調,請大家珍惜台灣的民主,也要努力促進中國大陸的民主。

關於中國大陸,有人說中國大陸現在還不適合「談民主」。這話語意模糊,我認為大有商榷餘地。大陸如果現在就直接採用民主制,也許的確有很大危機。但是,如果說連談都不許,那就很有爭議。如果永遠不可開始談民主,那可確定,中國大陸永遠不可能實現民主制。至少要先開始討論、開始傳播,讓人們真正理解、接受民主制這個觀念,民主制才有可能被實現的一天。

最終,我還是要問:中國人,究竟要不要民主制?


補記:
2011年1月26日聯合報社論中有以下報導,提到台灣最近的一些表現成績,也值得在此補充一提:
國際商業風險評估公司的最新報告指出,台灣投資環境評比居亞洲排名第二,僅次於新加坡;全球則排名第四,僅次於瑞士、新加坡及挪威。此項評比中,日本全球排名第六、中國十五、南韓十九。
又據「安永二○一○年全球化指數」指出,台灣在六十大經濟體中排名第十二。前三名是香港、愛爾蘭及新加坡;美國第廿八,中國第卅九。
英國智庫列格坦研究所公布的「二○一○年全球繁榮指數報告」則指出,在一百一十國中,台灣的繁榮指數居第二十二名。新加坡十七,日本十八,香港廿,中國五十八。此項指數據以衡量的項目,包括經濟、企業及創新、施政、教育、健康、個人自由、安全、社會資本、生活品質等。

14 則留言:

  1. 台湾是小兄弟,他发展好了,咱高兴啊。

    回覆刪除
  2. 海峡两岸都是一家人,亲兄弟有点矛盾很正常,相信终有一天会回到母亲的怀抱

    回覆刪除
  3. 中国大陆的民主和台湾不一样哦!

    回覆刪除
  4. 至少要先開始討論、開始傳播,讓人們真正理解、接受民主制這個觀念,民主制才有可能被實現的一天。

    回覆刪除
  5. 中國需要民主,但民主的實現應該在富強、穩定的基礎上去實現!

    回覆刪除
  6. 我们要民主,但不是西方人的民主。

    回覆刪除
  7. 求同存异,大家追求的都是如何让人民更好的生活,如何让社会更加稳定和谐发展进步!

    回覆刪除
  8. 要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

    回覆刪除
  9. 各国国情不同,历史渊源不同,同样的民主制度不一定能在每个国家实行。

    回覆刪除
  10. 我堅信民主制最終還是最優秀的政治制度,儘管它確有許多缺點。中共的威權體制現在被大家評價過高,則是非常危險的事

    回覆刪除
  11. 民主是好东西,但有时经念歪了。

    回覆刪除
  12. 求同存异,大家追求的都是如何让人民更好的生活,如何让社会更加稳定和谐发展进步!

    回覆刪除
  13. 没有稳定的大局,何来民主。

    回覆刪除
  14. 民主要,但是我们要中国特色的民主。不要纯西方的民主

    回覆刪除